看過香港拍的錦衣衛(wèi)影視劇的觀眾,對劇中的“丹書鐵券”大概都印象深刻,持有者可獲免死特權。在近日西安市長安區(qū)發(fā)掘的一唐墓里,墓主人就是一位曾持有中宗皇帝賜予的“免死鐵券”的人。遺憾的是,由于墓葬早已遭破壞,鐵券并未在墓中找到。
首次在唐墓中發(fā)現“鐵券”記載
近日,位于西安市長安區(qū)居安村的一唐墓的發(fā)掘,再次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。盡管該墓葬此前經過數次盜掘,僅有部分陶俑和殘缺的壁畫被發(fā)現,但殘缺的墓碑上的一段墓志中的文字,卻為西安地區(qū)唐墓考古發(fā)掘此前未有的發(fā)現。
“‘賜鐵券,免十死’,墓志中的這句話明確提及了‘免死鐵券’。”參與此次唐墓考古發(fā)掘的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邢福來表示,按照墓志內容,那塊“免死鐵券”應該作為陪葬品一起埋在墓葬中的,但因為后來的民間盜掘,該鐵券已遺失。“盡管沒見實物,但在西安地區(qū)唐墓發(fā)掘中有明確記載‘鐵券’之說的,這也是首次發(fā)現。”
據了解,位于長安區(qū)居安村的這座唐墓發(fā)現五六處很明顯的盜洞,而盜洞的方向正好打在東、西兩個壁龕中間,此次發(fā)掘中僅發(fā)現壁龕里面少量的陶俑,考古人員推測大多數陶俑以及墓葬中的陪葬物都被盜了。而在墓道口發(fā)現的墓碑,也是只剩下大約半塊,幸好上面的文字清晰。
鐵券制度始于漢隋唐時較盛行
鐵券是封建時代皇帝賜給功臣的一種特別證件,獲得者可以免除刑罰或死罪,因其是用朱砂寫在鐵鑄鐵券上,又被稱為“丹砂鐵券”。據史書記載,鐵券的首創(chuàng)者為漢高祖劉邦,漢朝以后,鐵券制度時用時廢,并沒有一個規(guī)范化的制度。
據了解,隋唐時期,對于功臣賞賜鐵券,用以表示免死特權的作法十分普遍。隋太祖曾賜李穆鐵券,恕其十死。唐中宗曾賜楊元琰鐵券,恕十死。至唐代晚期,藩鎮(zhèn)割據,帝室更大量賜鐵券以討好擁有兵權的將領,致使發(fā)展到一些藩鎮(zhèn)將領也實行對部下賜鐵券免死的獎勵。宋代以后,帝王對功臣賞賜鐵券的情況有所減少。但在明代,仍有賞賜鐵券的現象。現在拍攝的明錦衣衛(wèi)影視劇,持有免死鐵券者都是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,更將鐵券這一物件神秘化了。
“丹書鐵券”雖可免死,但并不所有的罪行都能免死。據文獻記載,免死鐵券“除謀逆不宥,其余若犯死罪,爾免二死,子免一死……”。也就是說,如果犯了謀反罪等重罪,死罪還是不能免,鐵券也就失效了。
據史學家考證,現今保存下來的唐代鐵券實物,僅有897年(唐代乾寧四年)賜錢镠鐵券一件,長52厘米,寬29.8厘米,厚0.4厘米。券為復瓦形,上嵌金字詔書333字。這是唐昭宗李曄賜給鎮(zhèn)海、鎮(zhèn)東等軍節(jié)度使錢镠的。券文說:“卿恕九死,子孫三死,或犯常刑,有司不得加責。”該券目前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。也是目前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塊唐代鐵卷。
【版權聲明】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"中國科學網"的所有作品,均轉載、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,轉載、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 中國科學網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
【特別提醒】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郵箱 biz@minimouse.com.cn